計畫執行初步成果
本研究是以情意教育為理論基礎(Lang, 1998; Vasileiou, 2002)),研究者之主要假設論述(hypothesis)是如果英文學習教材能夠融合情意學習,與生活經驗連結,學生的學生動機可以提升(Hsu, 2001)。透過一連串正式課程及活動的推展之後,為能夠評量學生之學習動機是否提昇,本研究亦發展出學生情意學習之態度問卷量表,以進行計畫執行之初步成果評估。
本計劃以教學實驗為主(計劃一),活動課程(計劃二、三)為輔。研究採用質量並重研究法(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其中包含文獻分析法(以學生作業、報告、研究者之紀錄)、觀察法、及問卷法、考試法等。研究對象以五專一、二、三年級護理科及餐飲科一年級學生為主進行為期十二個月英語教學實驗。學習評量分為期中及期末兩個階段進行。此報告乃為期末之報告。學生之學習態度量表可分為質化及量化資料,其分析如下:
(二) 重要發現及主要意見(量化資料分析)
表十呈現正式的課程教學實驗內容中,以課程內容而言,1082位參加問卷的同學表達其課程。包含214人選則表演,590人電影,805人選擇網路學習, 664選擇傳統教學法,738選擇多媒體教學。由於本學期英文授課教師基於課程實驗的基本目標安排課程,亦即「多元教材,著重情意學習目標,教材能夠與生活經驗結合」。 網站學習、多媒體及電影並列前三名最多被正式課程採用的。網路學習比率最高,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學習中心)採用比率已降低。
表十:正式課程之授課內容百分比調查( total 1082 人)
接下來研究者就學生以各項學習內容用社會科學專用之統計軟體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分析學習之態度如下:
在表十一中後測者對於「學習英文是有趣的」,「學習英文有更多元的方法」,「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英文度」,和「我可以克服對英文的恐懼感」平均值態度均趨於正向。只有「我喜歡在班上表達我的看法」趨於負向,這個現象可能是教學實驗的時間不夠長,及學生慣於單一教材,對於新式教學法尚未適應。網路學習的回饋非常正向,因為這是本學年專案教學的重點。
表 十一:學生對正式課程之授課內容態度分析
表十二:學生對正式課程之授課內容態度分析對於「我喜歡和班上同學一起上課」 「我覺得可以和老師上課互動良好」「我覺得上課的活動很有趣」「我覺得上課的題材內容是很有趣的」學生的態度平均值正向反應較好 (Positive attitude)。
表 十二:學生對正式課程整體態度分析
表十三分析英文檢測分析表。由於進入本校就讀的學生英文能力參差不齊,如果維持原班上課,效果必定不佳,所以在96年提昇外語能力專案中提出子計畫(三)英語能力檢測及補救教學實施計畫,其目的為透過能力檢測,重新編班,實施英文能力教學,期使老師能因材施教,學生也能透過合乎自己能力的教材與教法來更有效的學習,並能重拾信心與動機,在英語學習之路上快樂的學習,提昇自己的英文能力,並能通過全民英檢初級、中級或中高級。表十三學生對英檢課程態度分析如下:
表十三:學生對英檢課程態度分析
參加衛星電視同學對於學校所提供之節目內容之態度分析如下表十四。 參加人數達 688人,其態度量表採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個向度,希望學生能夠真正表達其態度。表十四可發現超過一半學生表達對衛星電視「影片可以開展我的視野增加世界觀」「我希望這個活動下學期可以持續」 「我覺得題材內容很有趣」「我覺得Sky TV 是學習英語的好方法」。在五個問題答覆方面皆超過 90%以上選擇「非常同意」「同意」,態度非常正向。(見表十二)。由此可知衛星電視很受學生的歡迎。
表十四學生對衛星電視節目內容態度分析
本研究第一階段只舉辦二場專題講座,教師及學生共63人參加。此次e-learning 為主題,師生反應良好,對欲架設英文學習網頁及教學運用提供很好的基礎。。九月後又陸續舉辦六場學生專題講座,三場教師專業研習,學生達705人(見表十五),從表十六中可看出量表採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個向度,就四個問題回答<專題講座的內容是有趣的>,<我希望能夠參與更多的專題講座>,<我覺得和老師的互動很好> 平均值趨於正向,可見學生對於專題講座內容表示認同的態度。
表 十五:專題講座之參加人數
講師
表 十六:專題講座學生態度分析
另闢星期五導師時間作英文測驗。 成效:對於早晚所播放的「大家說英文」,共做了三次的英文測驗,為分析此次英文的學習成效,利用SPSS統計分析,做相依樣本t檢定,第二次測驗和第一次比較,第三次測驗和第二次比較,所採用的樣本數共846份(一年級207、二年級318、三年級321),分析結果如下:
表十七: 空中英語評量資料分析
*p≤.05 由上表可看出全校學生於第一次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第三次的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
*p≤.05 可看出一年級學生於第一次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第三次的測驗卻比第二次測驗未達顯著性的進步。
*p≤.05 可看出二年級學生於第一次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第三次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
*p≤.05 可看出三年級學生於第一次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第三次測驗比第二次測驗有達顯著性的進步。
表十七可看出全校的學生透過英文廣播學習之後所做的測驗,每一次的成績都有比上一次達到顯著性的進步,其結果也分別顯示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分別於三次的測驗也有顯著性的進步。此外,一年級新生於第二次的測驗有比第一次達顯著性的進步,然而,一年級新生第三次測驗跟第二次測驗相比卻未達顯著性的進步。或許是因為第三次測驗時間太靠近學校的期中考時間,而一年級學生剛進到本校就讀,對於學校的考試尚未熟悉,所以第三次測驗疏於練習、注意,因而影響了此次的測驗成績。但總括來說,播放英文廣播來建造一個英文環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學習英文,是有成效、有用的。建議往後若繼續執行此項計畫,任課老師可給學生多獎勵及鼓勵,學生成績也許會提高更多,而不僅僅只是及格邊緣。並且,針對中午用餐時間所播放的英文歌曲,學生大多表示高度興趣,會想要知道及學習喜愛的歌曲,有些學生還會貢獻自己喜歡的歌,於此時間播放,與全校師生分享。
五、重要發現及主要建議意見
本計劃延續95年外語專案計畫,以情意教育為核心價值建置英語課程。湯 (2004)在國科會專案研究中發現英文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教材的確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且能跳脫時下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情意教育為生命教育的重要內涵,本校外語專案計畫亦秉持此一理念,藉由加強英語情意目標的學習而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
學生對於此計畫第一階段中的多元化教學內容表示肯定,特別是e化教學法最能受學生的歡迎,並且希望能繼續參加下一個階段的課程。英文科也配合計劃採購相關英文教材充實教學資源中心,並且支援英文科教師執行教學專案實驗課程,建置e化教學平台。計畫第一階段除了正規課程之外,衛星電視及空中英語時間提供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的機會。 學生們也能利用課餘或閒暇時間到自學中心使用英文科所建置校內外線上英語學習資源,增進英文能力;學生們反應良好。此外,英語教學資源中心透過各種管道公告相關活動及學習資訊。
校內英檢課程分為第八節及夜間課程,學生對英文檢測班的回饋成正反兩面。第八節是為通學生開設,由於能力分組上課,學生同時要適應不同老師及同學,再加上學校不定期舉辦護理科活動例如技術考及球季比賽活動,皆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意願。因此下學期亦調整英檢班的上課方式及時間於夜間開設主要以住校生為主。校內第一階段英檢模擬檢測結果,學生及格率幾乎達到百分之五十,成果尚佳。第二階段使用電腦教室的機會增加,學生可以充分運用網路資源,授課一段時間後,學生漸漸學會使用優質的英文學習網,未來教師們將繼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英文學習網。希望下一個階段能夠針對缺失改進,使計劃的執行更有成效。目前 校內英文學習網的建置進度已依照目標完成網站雛形之建置。未來依年接續的重點工作如下:
l 依據實際需求增加或刪除網站原有之功能模組。 l 製作網頁,充實網站內容。 l 美化網頁,使具有獨特之風格及特色。 l 舉辦教師網站管理之教育訓練,使相關教師熟悉網站各項功能之操作。 l 建立學生使用moodle 與教師互動之基本知識,協助教學。
配合情意學習及因材施教的原則,崇仁於96年學年度五專一年級學生施行英文能力分組上課,成效不錯,然而,教學評量因為固定課程時間表,較無法堅具多元評量的原則,徐慧真老師針對107 位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受於基礎發音訓練,再給一對一口試檢定,90% 學生均可以通過考試,逐漸多元評量是非常重要。 未來多元評量的概念應繼續推廣於本校所有學生的英文學習評量中。
由於96年共舉辨10場外語專題座 (含三場國際學者專題), 學生參與的興致很高,由於講座題材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經驗 (life experiences),對於外部學習帶來很好的機會,增加學生的國際視野,然而受限於場地,無法讓每一位同學參加,學生時傳抱怨之聲,對於演講廳之容量及參與人數是未來一年調整之重點。
96年外語專案亦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教學資源中心所舉辦的活動,例如,歡樂英文學習列車,網路寫作比賽等,參加人數很多,學生反應熱烈,這是校內英文教師積極推廣之結果,希望未來一年可以繼續推廣。